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学杂志范文

心理学杂志范文

心理学杂志

心理学杂志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种重大恶性伤医事件连续报道,加之整体医疗行业工作量大,工作负担过重,职业回报感较低等诸多因素,作为治病救人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学者研究发现,超过95%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认为职业压力较大,在职业压力长期持续影响下,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1]。而对于需要经常直接面对各种精神和心理疾患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来说,职业紧张水平和反应强度具有更高的风险性[2],因而也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等各种各样健康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的情绪劳动受职业倦怠影响,工作压力增加,生活满意度降低,生活质量下降,而低生活质量又反过来影响了医患关系[3-4]。Freuden-berger[5]自1974年最早提出职业倦怠概念以来,对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的研究内容更多集中于综合性医院临床科室[6-7]。本研究针对昆明市两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共360名进行研究,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进行综合调查,旨在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布特征、严重程度以及与性别、年龄、职业分类、职称间的相互关系,为有效降低精神专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昆明市两家公立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所属单位均无除精神科之外的其他临床学科。随机抽取420名在职在岗一年以上临床医师和护士,排除因病因事请假一月以上或当前正在罹患重大疾病或者正在产褥期者,发放调查问卷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60份(90%),其中男性138人(38.3%),女性222人(61.7%);年龄19~54岁,平均(35.6±10.8)岁;医生104名(28.9%),护士256名(71.1%);初级职称186人(51.7%),中级职称122人(33.9%),副高职称38人(10.6%),正高职称14人(3.9%)。

1.2方法

1.2.1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联系方式、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职业状态、职称情况、个人收入情况等)。

1.2.2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采用李超平[8]翻译和修订后的中文版,共包含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3个维度,采用0~6分7级评分法,总分=0.4×情感衰竭均分+0.3×去人格化均分+0.3×成就感低落均分,总分0~1.49分为无倦怠,1.50~3.49分为轻中度倦怠,3.50~6分为重度倦怠[9]。资料均由精神科医师收集和整理,实施研究前接受相关量表的集中培训,并经过统一训练。研究人员向受试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向受试者承诺资料保密及无风险性。

1.3统计处理

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及程度分布

根据MBI—GS评分原则,对360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无倦怠人群占8.8%(32/360),轻中度倦怠人群占83.1%(299/360),重度倦怠人群占8.1%(29/360),总体职业倦怠得分为(4.48±1.42)。由此可见,超过90%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发生过职业倦怠情况,并以轻中度倦怠为主。

2.2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类别、职称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分布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类别、职称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3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类别、职称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得分情况

以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类别、职称作为自变量,以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类别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在进一步应用LSD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后发现,初职人员职业倦怠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称人员,但中职、副高和正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3讨论

精神病专科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一方面人员普遍紧缺,高端人才稀缺,不仅需要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承受高强度工作的重压,还要不断学习“充电”,完成医、教、研等各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在面对诸多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时,因工作环境的高风险性、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学习深造和晋升职称的机会较少等多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一线医护人员感觉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低,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倦情绪[10-11]。与非精神科相比较,在精神科一线工作压力更加明显和突出,更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12-13]。赵旭东[14]提出,职业倦怠的发生可能与个体的情感因素、社会组织因素都有关系,建议医务人员加强道德感和伦理意识,学会压力管理和情绪自我调控,倡导助人者先自助,这应该更适用于精神科专业人员。本研究针对未设置其他临床学科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一线医护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1.2%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主要以轻中度程度职业倦怠为主(83.1%)。此外,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类别、职称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分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初职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要显著高于其他职称人员。据魏国英[15]等人的研究报道,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检出率为48.91%,且以轻中度为主,检出率的差异考虑与不同的地域和经济水平有关,但程度分布一致。此外,杨淑红[16]等研究提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分明显高于常模,医护比较、年龄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以中级职称职业倦怠较明显,与本文研究结果不同。而薛欣杰[17]等人在对122名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调查中发现,初级职称者对工作现状满意程度低,抑郁程度较高,更容易发生工作倦怠,此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考虑相比于国内先进发达地区,昆明市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更加紧缺,医护经济收入和待遇差别较小,各年龄段医护人员均有较多的工作、家庭、社会压力,如执业医师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婚生子、安居购房、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但大都面临职称晋升较难的问题。相比较年龄段、性别、职业类别等因素而言,职称水平与收入待遇、工作岗位、社会地位等关系更加密切,对职业的主观满意度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综上所述,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高,且发生职业倦怠的人群分布与医护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类别、职称间无显著性差异,初职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较其他职称人员更显著。本研究以昆明市两家未设置其他临床学科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为例,从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布特征、严重程度以及与年龄、性别、职业类别、职称间的相互关系角度进行分析,为有效降低精神科一线医护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程度,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干预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主要不足表现在,未进一步针对职业倦怠3个因子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讨论,这将会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3]王宜静,黄静辉,詹兴杰,等.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关系及情绪劳动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7):1007-1010

[4]雷红敏,马红霞.心理干预对提升精神科医院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6):829-831

[6]谢国军,WendyLi,徐彩霞,等.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17,30(6):551-555

[7]元帅,马苏娟.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研究现状[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4):332-334

[8]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10]贺定翠,张新风,涂哲明,等.荆州地区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04-407

[11]岳玲梅,王聪哲,冯倩,等.精神科男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340-342

[12]孙华风.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源与自我控制的相关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4(12):1809-1811+1812

[13]王李元柯,赵幸福,李虹,等.不同级别医院精神科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3):396-399

[14]赵旭东,厚皎皎,黄蕾.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J].上海医药,2017,38(24):3-6

[15]魏国英,曾丽娟,周桂成,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性[J].四川精神卫生,2017,30(5):466-469

[16]杨淑红,李聪慧.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91-2792

心理学杂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友谊质量

据《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估算,2015年0~17岁的城镇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2800万。大量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1],表现出更强的孤独感[2]、更高的抑郁水平[3]、更高的焦虑水平[4]、较高的自杀风险率[5]。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往往是金钱大于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极端行为。有研究[6]发现,留守儿童自杀发生率远高于非留守儿童。邓朝霞等[7]2014年调查显示,朋友的数量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之一。同伴关系好的学生多会有愉悦感、归属感,反之,同伴关系差的学生会产生失落感、挫折感[8]。以往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自杀意念高于非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消极情绪较多,而父母和同伴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对象,与儿童的情绪有密切联系。为了解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和同伴关系是否有助于缓解儿童自杀意念的产生,本研究在对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其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从江苏省南京市选取留守儿童占比超过50%的2所小学和2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利用2018年春季学期的班会课时间,对选取的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及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进行施测,共1087名学生参与测验,剔除没有作答、数据不全或者作答有明显规律的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54份,问卷有效率为87.8%,其中留守儿童592名,非留守儿童362名。留守儿童中有男生294名,女生298名;四年级至初三人数分别为153、126、46、132、55、80名;独生子女335名,非独生子女257名;离异家庭76名,非离异家庭516名。

1.2方法

1.2.1研究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友谊质量问卷施测;由两名培训合格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负责。施测者发放问卷后,讲解注意事项及指导语,以保证问卷的顺利作答。全部问卷的作答时间约为30分钟。

1.2.2量表施测①SIOSS:该量表共有26个项目,分为绝望、乐观、睡眠、掩饰4个维度;采用是或否的方式回答,回答“是”记0分,回答“否”记1分,部分题目需要反向计分。当掩饰分≥4分时,问卷回答无效;将其余3个维度得分相加为问卷总分。总分≥12分时认为被试存在自杀意念,总分<12分,则不存在自杀意念。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78,结构效度为0.77。②FACESⅡ:为自评量表,由两个分量表、共30个项目组成;采用likert5点评分(不是=1,偶尔=2,有时=3,经常=4,总是=5),被试的回答代表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在其家庭出现的程度;每个被试要对这30个项目按不同条件评分两次,一次是自己对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实际感受与理想状况得分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对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不满意程度,绝对值越大表示不满意程度越高。本研究量表实际状况部分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9,理想状况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93,FACESⅡ的结构效度前30题为0.81,后30题为0.84。③友谊质量问卷:该量表是评价被试与自己最好朋友的友谊情况,共18个项目;是40项的友谊质量问卷的简易量表[9],包括帮助与指导、亲密袒露与交流、肯定与关心、冲突解决策略、陪伴与娱乐、冲突与背叛6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评分(0~4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要求被试按照和最好朋友之间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将冲突与背叛维度的项目反向计分后,将18个项目相加得到友谊质量总分。本研究中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46,结构效度为0.94。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卡方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

2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SIOSS评分结果

剔除SIOSS掩饰维度≥4分的无效问卷97份(其中留守儿童70份,非留守儿童27份),留守儿童中54名(10.3%)SIOSS总分≥12,非留守儿童36名(10.7%)SIOSS总分≥1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出现自杀意念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8,P=0.819)。

2.2留守儿童的分组及两组情况比较

根据SIOSS评分,54名SIOSS评分≥12分,归入自杀意念组,468名归入无自杀意念组;两组间年级(即年龄)、父母离异及父母在外工作时间项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留守儿童自杀意念与友谊质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自杀意念与友谊质量总分(r=-0.216)及亲密袒露与交流(r=-0.103)、冲突解决策略(r=-0.193)、冲突与背叛维度(r=0.230)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维度呈负相关(r=-0.096~-0.311,P<0.05或P<0.01)。

2.4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以年级、父母离异状况、父母外出工作时间、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与儿童联系频率、父母回家间隔时间为自变量,以是否有自杀意念为因变量(0=是,1=否)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父母与儿童的联系频率进入方程。见表2。将留守儿童的年级、父母与儿童的联系频率、父母外出工作时间为协变量,以是否存在自杀意念为因变量(是=0,否=1),分别以亲密不满意度、适应不满意度和友谊质量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亲密不满意度进入了模型(χ2=51.115,P<0.001);友谊质量进入模型(χ2=49.263,P<0.001)。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即年龄)、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其自杀意念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的多项研究[10-11]结果一致。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级、父母外出工作时间、父母与儿童的联系频率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的留守儿童多数处于青春期这一成长关键期,而初三的学生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容易引起学生剧烈情绪波动。李培等[12]对留守儿童研究时也发现,与父母联系频率高的留守儿童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与父母进行交流有利于儿童的消极情绪的调节,减少自杀意念的发生。尤其对离异家庭的留守儿童而言,在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中,儿童容易感受到被忽视、被遗忘,从而认为自己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通过分别对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以及友谊质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发现,亲密不满意度和友谊质量都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亲密不满意度、友谊质量都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杀未遂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明显低于无自杀未遂者,对家庭现状的不满意程度更高,家庭亲密度低、家庭适应性差是青少年自杀未遂的重要影响因素[13-14]。本研究结果与褚成静等[15]2012年在研究大学生自杀意念时发现“家庭亲密度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这一结论相似。原因是家庭亲密度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家庭亲密度高可以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健康开朗的性格,但家庭亲密度低反而会阻碍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与活动有关的评价和情绪体验,而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直接的联系[16]。因此,留守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改善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所产生的孤独感尤为重要。相反,如果同伴关系不良,无疑加剧了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产生,进而导致自杀意念的发生。总的来说,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人群,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和照顾,儿童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乎其一生的发展。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对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问题势在必行。在社会层面,应动员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物质、精神等不同方面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如社区可以邀请相关的心理教育专家为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社会制度方面,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注,培养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留守儿童与同伴之间建立信任感,提高友谊质量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关爱缺失;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心,满足孩子爱的需要,让孩子有家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刘永刚.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11,32(1):70-75.

[2]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6,15(7):639-640.

[3]夏慧铃,马智群.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生命意义和自尊的中介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8(4):622-645.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

[5]李光友,陶方标.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8):905-907.

[6]冉媛,李光友,李佩珍.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校医,2014,28(9):715-718.

[7]邓朝霞,李光友.贵州省≤14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与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9):1154-1156.

[8]常向东,袁大伟,金霞芳,等.初中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1556-1559.

[10]肖水源,周亮,徐慧兰.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二)———自杀行为的概念与分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5):298-299.

[11]严虎,陈晋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72-74.

[12]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81-85.

[13]梁素改,闫敬,符雪垠,等.自杀未遂中学生家庭功能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49-51.

[14]张琴,董玉婷,张福东,等.上海市嘉定区青少年自杀及相关心理行为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786-788.

心理学杂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心理压力;大学生人格问卷

近年来,研究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百度搜索与“研究生自杀”相关的信息高达406万多条。例如2015年中南大学研究生答辩未通过跳楼自杀、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明坠楼身亡、2018年9月29日深圳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等事件,这些事件引起了各部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对高学历的不断追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不仅面临学业学术压力、与导师沟通压力,还面临经济压力、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学院校2018级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弹性测试、心理压力测试、UPI测试,通过分析测试数据以期发现研究生心理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某医学院校2018级研究生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78人,女生786人,学生专业涵盖临床医学、药学、管理学、社会科学等学科。

1.2调查工具

心理健康调查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心理压力源量表以及大学生人格问卷(UPI)3个量表。

1.2.1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心理弹性量表由Connor和Davidsion[1]编制,共包括25个题目,3个维度。3个维度分别为坚韧性(个体对逆境和压力的良好适应)、力量性(个体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及解决能力)和乐观性(个体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问卷采用4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弹性量表内部一致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

1.2.2心理压力源量表心理压力源量表[2]共包括35个题目,7个维度。7个维度分别为学业、人际交往、就业和前途、家庭关系、婚姻爱情、经济和其他压力(指除列出的压力源之外不能穷尽的其他压力源的合称)。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从“没有”、“较轻”、“中等”、“较重”、“很重”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依次记为1,2,3,4,5分。心理压力源量表7个维度的累积解释方差率为53532%,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该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拟合良好。量表的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08和0860,说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

1.2.3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人格问卷[3]共包括60个题目,其中包括4道测谎题,此外该问卷常用来筛选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研究生)。筛选规则如下:(1)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归为第一类:①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②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道题做肯定选择者;④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归为第二类:①UPI总分在20-25分(包括20)者;②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只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3)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归为第三类。大学生人格问卷系数为090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由专业心理健康团队经过培训后主持测试,研究者在测试前为研究对象说明此次调查的意义与目的,说明填写调查问卷的要求。测试问卷由本人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问卷研究均经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1.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e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预处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量表得分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次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1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145份,回收率9542%,其中有效问卷1060份,有效率9258%。男生276人(2604%),女生784人(7396%),男女比例约1∶28;在生源地方面,422人(3981%)来自城市,638人(6019%)来自农村;262人(2472%)为独生子女,798人(7528%)为非独生子女;在感情状况方面,647人(6004%)处于单身状态,413(3896%)人处于恋爱状态。

2.22018级研究生新生心理弹性、心理压力与大学生人格问卷分析

2.2.1心理弹性测试及各维度总体评价与分析某医学院校2018级研究生新生心理弹性测试得分为(6803±1134)分,心理弹性国内常模为(654±139)分[4];该院校2018级研究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见表1),表明该院校2018级研究生新生整体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以该医科大学研究生的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恋爱情况等项目为分类变量,以心理弹性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分类的研究生新生心理弹性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2心理压力测试结果2018级研究生新生心理压力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总体压力平均分为200,压力程度较轻。且7种不同心理压力源的平均分在1-25分之间,处于较轻状态。且7种压力源中,学业压力最高,其次是就业与前途压力,第三是经济压力,第四到六位是家庭关系压力、其他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婚姻爱情压力最低(见表3)。

2.2.3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试结果根据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筛选标准,本次调查筛选出三类学生(见表4)。UPI量表4个指标中精神分裂、抑郁和神经症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表5)。关键题目的选择人数及比例对于筛选一类和二类人群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UPI中第25题的回答作为判定有无自杀倾向的依据[5],回答“是”,则判定为有自杀倾向者,反之,则判定为无自杀倾向者(见表6)。

3讨论

该医学院校2018级研究生新生心理弹性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生新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表明该医学院校心理弹性整体水平较高,心理状况良好,研究生新生对逆境和压力能良好适应,对困难和挫折能及时应对并寻求解决办法,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男生在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维度得分上均高于女生,与马晓璐等[6]人的调查结果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差异、院校学科差异造成的。在本次研究中,生源地在城市的研究生新生其力量性和乐观性维度得分明显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学生,与陈姝羽[7]调查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城市居住地的学生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资源条件都优于农村居住地的学生有关。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与其从小受教育差异有关,独生子女长期独处,遇事独立思考,善于自己解决问题,抗压能力较强。处于恋爱中的同学得分高于单身同学的维度得分,研究生阶段,除了父母、朋友、老师的陪伴与鼓励,还具有恋人或伴侣的陪伴、鼓励,更多人的帮助让他们心理健康获得更大的保证,能够在生活中充满更高的积极性和正能量。此次研究中医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在所有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新生中男生较女生而言对逆境和压力的适应较好、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及解决能力较强,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徐吕洪等[8]在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在本次研究中也呈现同一关系,这提示我们确保心理健康需缓解心理压力。本次心理压力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新生面临的整体压力处于较轻状态,其中学业压力最重,与李晓妍等[9]研究结果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医学研究生在“学校-医院”双重压力的学习模式下,除了需要学量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在临床实践上。

就业压力是研究生面临的第二大压力,许多学生读研出于逃避就业压力的目的,但研究生毕业后依然存在对未来不确定性、迷茫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就业压力更严峻且就业压力会在整个研究生阶段存在。第三是经济压力,由于取消公费研究生,家庭贫困的研究生可通过贷款完成学业,但在其毕业后依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部分研究生新生属于工作后重新继续深造,已经不愿意再接受父母对其学业资助,但是由于学业压力无暇兼职,在经济方面更为拮据。UPI调查结果显示,女生除了躯体症状指标得分与男生相近,其他指标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三种类型学生的筛选率分别为2039%,2190%,5771%,结果显示研究生新生中有40人存在自杀倾向,占总人数376%。姜伏莲[10]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校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占2%-3%,冯俊等[11]调查发现有自杀倾向学生约占总人数的3%。本次调查结果高于其他研究者,这可能与医学院校学业压力重,就业压力大等因素有关。有很多同学显露出较为消极的态度,不认为自杀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表达出例如“不太想活,也不太敢死”的想法。造成部分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出现抑郁情绪、产生自杀倾向等情况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无法平衡各种压力,初期迷茫使研究生新生焦虑;②人际交往过于简单,研究生新生无法转变与适应,各种压力和不良情绪不能得到释怀,无处倾诉、宣泄,容易看淡人生,产生抑郁、自杀的念头;③很多研究生新生没有经历过社会锻炼,直接从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心理不够成熟,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力与抗打击力低,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杀对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伤害和负面影响。总之,该医学院校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整体状况良好,但依然存在问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重视。建议学校设立专门心理辅导机构并配置专业心理老师,开设心理专线,开通微信公众号;班级挑选心理工作干部,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状态,为同学及时排忧解难;学校、学院、班级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承受力与抗压力;学校要督促学生加强户外运动,通过适当体能训练缓解心理压力,减少消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2]程利娜,吴筱玫.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17-19.

[3]张丽霞,郑红,宁式颖,等.中日两国大学生UPI调查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90-392.

[4]佘丽芳.ICU护士心理弹性水平现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1):230.

[5]张庆吉,涂叶满.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状况的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70):245-246.

[6]马晓璐.大学毕业生求职行为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1881-1884.

[7]陈姝羽.大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8]徐洪吕,陆林,郭申,等.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98-400.

[9]李晓妍,万伦,顾昭明.某医学院校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4):628-630.

[10]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心理学杂志范文第4篇

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对487名特教专业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特教专业师范生学习倦怠问题严重,高达67.6%的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可以有效预测学习倦怠;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

特教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

学生能力不足以满足学习任务需求时,容易在情感上、态度上和行为上出现“衰竭”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LearningBurnout)[1]。研究发现影响学习倦怠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人格特征[2]、专业承诺[3]、自尊[4]、心理控制源[5]等,外部因素主要是学业负担与社会支持[5-6]。心理韧性(Re-silience)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意味着个体应对生活压力或挫折的反弹能力[7];个体心理韧性越强,生活适应程度越高[8]。应对方式(CopingStyle)指个体为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与行为努力,即个体对付内外环境困扰所采取的方法或策略[9]。特殊教育(下称“特教”)专业师范生的未来职业取向多为在特殊儿童学校任教;特教教师常年面对各种智、残障儿童,工作性质复杂、工作压力大,相比一般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10]。根据石云山(2015)提出的“特殊教师胜任特征模型”,胜任特教教师职业需具备坚强意志、稳定情绪、奉献精神等18项特征[11];这些特征大多与心理韧性、应对方式有关。应对方式是人格特征在应激反应中的映射[12],心理韧性在时程上具有较强稳定性[7];故为能胜任未来职业,特教专业师范生大学在读期间就应有意识地锻炼心理韧性、优化应对方式。国外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倦怠能够有效预测其从业之后的职业倦怠[13]。目前国内特教专业师范生课业负担偏重,专业承诺水平整体偏低[14];故可能存在学习倦怠问题。以“大学生学习倦怠”为篇名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共检出各级别文献409篇,但其中以特教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的仅1篇;尚未发现有研究着眼于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视角探讨特教专业师范生的学习倦怠问题。本研究以特教专业师范生为被试,试图揭示学习倦怠与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预防和克服特教专业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倦怠,也有利于该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河南省三所高校的特教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7份,其中男生276人,女生211人。

(二)测查工具

学业倦怠量表(MBI-SS):Schaufeli等编制,包括情绪衰竭、讥诮态度、低效能感三个分量表;总量表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85,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41、0.767、0.870[15];量表采用七级评分法,“0”表示“从来没有”,“6”表示“总是/每天”,得分越高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高。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包括坚韧、自强、乐观三个分量表;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再测信度为0.87,效标效度良好[16];采用1-5五级评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应对方式量表:陈树林等编制,包括问题应对、情绪应对两个分量表;前者包含“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合理解释”3个因子,后者包含“忍耐”、“逃避”、“发泄情绪”3个因子;量表各项效度、信度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17];采用四级评分法,“1”表示“不采用”,“4”表示“经常采用”;得分越高说明相应应对方式越明显。

(三)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操作定义

若学习倦怠三个因子得分均高于中值(五点量表中值为3),则界定为重度学习倦怠;若只有两个因子得分高于中值,则界定为中度学习倦怠;若只有一个因子得分高于中值,则界定为轻度学习倦怠。分别取心理韧性各因子降序列首个1/3处得分为临界值,若被试三因子得分均大于相应临界值则界定为高心理韧性,若被试三因子得分均小于相应临界值则界定为低心理韧性,其余被试界定为中等水平心理韧性。分别取问题应对、情绪应对因子分降序列首个1/3处为临界值;若问题应对因子分大于临界值且情绪应对因子分小于临界值则界定为问题应对;若问题应对因子分小于临界值且情绪应对因子分大于临界值则界定为情绪应对;其余被试界定为中性应对方式。

(四)施测与数据处理

将三套心理量表装订在一起分发给被试;主试为高校心理学教师,施测前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被试按指导语要求独立匿名作答,用时约35分钟,作答后主试当场收回问卷。使用SPSS17.0,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有Z检验、F检验、列联表分析、相关系数矩阵及SEM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特教专业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整体情况

表1显示:高达39.4%的被试存在中、重度学习倦怠,另有28.1%的被试具有轻度学习倦怠,累计有67.6%的被试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可见特教专业师范生学习倦怠问题严重。男生中、重度学习倦怠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

(二)特教专业师范生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应对方式的相关

表2、图1显示:被试总倦怠均分随心理韧性水平提升而下降;总倦怠均分以心理韧性为分组变量的组间差异显著;事后检验发现高韧性组、中韧性组、低韧性组的总倦怠均分两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01)。表明心理韧性可能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表2显示:问题应对均分随心理韧性水平提升而上升;情绪应对均分随心理韧性水平提升而下降;问题应对、情绪应对以心理韧性为分组变量的组间差异均显著;事后检验发现高韧性组、中韧性组、低韧性组的问题应对均分及情绪应对均分两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01)。表明心理韧性可能是应对方式的有效预测变量。统计不同应对方式、不同程度学习倦怠的被试人数(表3)并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表4):Pearson卡方值、似然比、列联相关系数均达统计显著水平(p<0.001)。表明应对方式可能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有待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验证。

(三)特教专业师范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学习倦怠的SEM建构

表5显示:学习倦怠与心理韧性各因子及问题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情绪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各因子与问题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应对呈显著负相关。鉴于全部因子相关显著(p<0.01),故可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模型产生(ModelGenerating,MG)方法[18],基于不同假设构建递归饱和模型,删除检验结果不显著及违反SEM基本假定的影响路径,渐次检验修正模型与实征样本数据的拟合,可得最佳模型。假设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均直接影响学习倦怠,基于MG法可得直接作用模型M1。假设心理韧性以应对方式为中介变量影响学习倦怠,基于MG法可得完全中介作用模型M2。假设心理韧性既直接影响学习倦怠,又以应对方式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习倦怠,基于MG法可得部分中介作用模型M3。综合比较各竞争模型的拟优指数(表6):M1、M3均有多项指标未达到适配要求;M2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适配要求:误差均方根(RMSEA)小于0.08,调整拟优指数(AGFI)、规范拟优指数(NFI)及比较拟优指数(CFI)均大于0.90。M2与实征样本数据契合,表明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从图1可以看出,心理韧性因子对问题应对、情绪应对总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35%、20%;心理韧性以应对方式为中介变量可解释学习倦怠因子;对耗竭、讥诮态度、低效能感总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4%、13%、9%。SEM分析证实研究假设: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学习倦怠;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三、分析及启示

(一)特教专业师范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

特教专业师范生学习倦怠问题不容乐观,这与张茂林的调研结论[19]一致。中、重度倦怠检出率如此之高,可能与该专业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有关。据悉不少特教专业院校课程设置繁多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既开设普教理论课程,又开设特教理论课程,特教理论课程又据儿童障碍类型细分为诸多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相对枯燥,过多开设势必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容易诱发或加剧学业倦怠。建议精简、适量开设教育理论类课程,对本体性专业课程(智力障碍教育、视听觉障碍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等)的授课应尽量结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形式应尽量多样化,除传统见习、实习外,可鼓励甚至资助学生结对子帮扶残障儿童或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做义工。男生较女生学习倦怠问题严重,可能与特教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度或专业承诺的性别差异有关。官春兰等(2011)曾调查过部属师范院校特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发现性别差异显著,男生专业承诺水平低于女生[20]。特教教师长期担负智残障儿童的生活料理、康复训练及教育任务,特教教师职业对从业者的价值观、志趣及个性都有较高要求。广大特教教师目前工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普遍不高;特教专业师范生对这一现实心知肚明,缺乏奉献精神的学生并不打算从事特教职业。专业承诺不足势必导致专业学习动力不足、滋生学习倦怠。建议相关院校进一步加大特教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力度,鼓励学生“进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二)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的预测分析

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应对方式,这与王瑞等的研究结论[21]一致。从认知层面来看,高心理韧性者善于从积极角度看问题:国外关于面孔认知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高心理韧性者倾向于将中性情绪面孔判断为正性情绪,在面临复杂陌生情境时也更多地将陌生情境判断为积极情境[22],揭示高心理韧性者具有良好认知偏向。从情绪层面来看,高心理韧性者对压力或逆境相对不敏感,当面临压力或挑战性情境时,其应激水平、焦虑水平较低[7],故常能保持阳光心态。从自我控制层面来看,高心理韧性者多具有较强的内部控制信念,善于客观分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处境并能以建设性方式控制自身行为及事态发展[23]。分析CD-RISC所含题项不难发现,心理韧性量表的坚韧因子指“面对挑战镇定自若、有控制感”,自强因子指“善于从挫折经历中得到发展、成长”,乐观因子指“善于从积极角度看待事情,对克服逆境有信心”;可见心理韧性的积极机制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必然联系。为改善特教专业师范生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建议相关院校开足开好心理教育类课程,同时让学生定期观看央视《向幸福出发》、《感动中国》等精神品牌栏目。

(三)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预测分析

应对方式可以有效预测学习倦怠,这与徐创等的研究结论[1]一致。依据学习倦怠的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ofResourceTheory),学习倦怠属于压力反应,是由于任务要求过高及任务资源(在应激情境中持续损失)缺乏所致。心理学家Folkman认为应对方式尽管与问题解决技能不能等同,但二者同属于“应对资源”,均能有效缓解压力源对压力反应的影响[25]。应对方式与情绪衰竭(个体拥有的情绪资源枯竭)分别代表着任务资源的供求双方,故应对方式可以有效预测情绪衰竭。讥诮态度指学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课业与学业,例如特教专业师范生经常逃课、不参与专业见习、对智残障儿童缺乏共情等即属于讥诮态度。可见讥诮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对学业活动的消极应对,是消极应对方式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故能为应对方式所预测。低效能感代表学习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即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胜任力持否定态度。效能感水平与应对方式呈显著相关,高效能感者倾向以积极心态应对压力及突发事件,结果也更有效,反过来又增强了效能感[26]。依据Fredrickson的拓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Theory)[27],积极应对方式具有拓展和建构双重功能:既能拓展个体瞬间的思维行动指令库,扩大认知、行动范围,促进个体积极探索;又能有力促进个体身体、智力及社会资源建构;所以积极应对方式可以正向预测学习倦怠。建议相关院校经常开展各种单元主题活动训练特教专业师范生的应对方式,或就应对技能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将成熟有效的应对方式、技能有意识地运用于日常学习与生活。

四、结论

1.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倦怠问题严重:男女生中、重度学习倦怠检出率分别高达41.3%,37.0%。2.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情绪衰竭、讥诮态度、低效能感因子的变异解释比分别为14%、13%、9%。

参考文献:

[2]廖红.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3(5):59-60.

[3]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632-636.

[4]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92-196.

[5]李西营,宋娴娴,郭春涛.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点及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287-289.

[6]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17-20.

[7]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韧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J].心理科学,2011(1):102-107.

[8]崔丽霞,殷乐,雷雳.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308-313.

[9]冯正直,夏本立,杨国愉,等.军人应对方式量表的常模及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0):667-670.

[10]李永占.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6):78-82.

[11]石学云.我国特殊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2015(4):79-85.

[12]钟妮,凌辉.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525-529.

[14]冯维,贺文均.社会支持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责任心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4):21-26.

[15]张莹,甘怡群,张轶文.MBI-学生版的信效度检验及影响倦怠的学业特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383-385.

[16]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5):1169-1171.

[17]陈树林,郑全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211-214.

[18]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250-271.

[19]张茂林.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现况及其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6):3-8.

[20]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8.

[21]王瑞,吴颖惠,张红健.随迁子女复原力对其焦虑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的检验

[23]曹科岩.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7):136-138.

[24]徐创,隋红.特质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20-423.

心理学杂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心理健康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微信“乐调查”网络问卷,从宝鸡市5所护理高职院校随机抽取1323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测查。该量表适用16岁以上的成年人。收集资料之后,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量表得分情况中可以看出,全体被试的SCL-90平均分为126.11,在心理正常范围内。SCL-90各因子得分在1.18-1.68之间,均低于2分,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各因子中,得分较高的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见表1。

2.2SCL-90问卷心理健康问题检出情况

根据SCL-90评分标准,本次调查检出存在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18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5%。检测出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学生共1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见表2。

3讨论

3.1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说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之一,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具备比较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新技能铺垫了心理基础。[2]经过结构式访谈发现部分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种因素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环境发生变化,学习压力逐渐加大,能力与目标之间不能达到相对平衡而带来心理不适。[3]护理助产学生还要应付大学里的各种技能考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应重视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根据能力制定目标,并给于心理辅导,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

3.2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首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学会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并及时寻求帮助。其次高职院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外,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或对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学。同时,学校要具备能够兼顾讲专业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让其在给护理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把信任、关爱、理解、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再次应用团体心理辅导,这是一种心与心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团体所营造的信任、支持、接纳的温暖氛围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的促进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影,江琴.医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7):1017-1020.

[2]袁帅.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7):507-512.

心理学杂志范文第6篇

1.1事件冲击量表

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推荐的事件冲击量表(IES),该量表共22个条目,包括闯入性、回避性、警觉性3个维度,主要用于评定反应事件冲击人们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3个维度得分相加为量表总分。量表总分≥33分,闯入性≥17分,回避性≥17分,警觉性≥0分有意义,即得分越高心理应激反应越明显。经检验:量表各个条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在0.613~0.834之间,均达到0.01显著水平,表明这些条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55,折半度为0.947,测验可靠性较高。量表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867~0.888,各因子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为0.952~0.961,量表效度较好。

1.2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如年龄、民族、婚姻、级别、文化程度等)、自己是否目睹暴力事件过程、自己是否受过伤、亲友有无遇难、亲友有无受伤、乌鲁木齐安全状况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卷根据被试所在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评前由主试详细讲解说明,要求被试者在理解量表条目的情况下如实回答,被试者独立答卷。为解除受试者的心理顾虑,采用不记名方式。

2结果

2.1一线维稳官兵与其它维稳任务官兵心理应激状况比较由表1可见,IES总分和闯入性、回避性、警觉性3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其它维稳任务官兵,提示一线维稳官兵心理应激反应非常明显。

2.2一线维稳官兵心理应激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一线维稳官兵IES总分及3个因子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目睹暴力事件呈显著负相关;与是否受过伤、亲友有无遇难、事发地安全度问题呈显著正相关。警觉性与亲友受伤呈显著正相关,IES总分、闯入性与婚姻呈显著正相关。

2.3一线维稳官兵心理应激状况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事件冲击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一线维稳官兵一般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3可见,年龄、事发地安全度、婚姻、受过伤、目睹事件进入事件冲击量表总分回归方程,提示其是影响一线维稳官兵心理应激状况的重要因素。

3讨论

心理学杂志范文第7篇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1.2.1心理支持及指导突聋患者平均年龄35~4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受到工作紧张、生活节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其早日康复。

117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给予突聋伴高血压患者合理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休息、劳逸结合;病室内保持安静;加强心理护理,避免一切可使患者情绪激动的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各类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告诫患者起卧和各种活动动作要缓慢,保障患者安全。突聋伴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治疗,按时就餐,按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基本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自觉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2饮食指导对于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做到饮食规律,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3行高压氧治疗前的护理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量的衣裤,减少静电的产生,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降低危险的发生。

1.2.4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好转,出院后不注意按时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导致复发。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促使其早日康复。

1.3结果本组117例突聋患者,经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42例恢复至正常,40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35例听力无改变,治愈率35.9%,好转率34.2%,无效率29.9%。较1998年之前的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作用。

2讨论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3]。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4]。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规范,尊称患者姓名,查房时向患者问好,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2)表情规范,面带笑容,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待患者及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语言、语气、语调恰当,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感到亲切友善;(3)仪表规范,形象端庄大方,衣帽整洁,戴工作牌,坚守岗位;(4)行为规范,经常巡视病房,护理工作做在前,及时更换输液,降低病房噪音,接听呼叫器及时,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5]。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全程、全方位服务,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6]。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杜鹏.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1):27-29.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577-579.

4StroebeM,SchutH,FinkenauerC.Thetraumatizationofgrief?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thetrauma-bereavementinterface.JPsychiatryRelatSci,2001,38(3):185-201.

心理学杂志范文第8篇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1.2.1心理支持及指导突聋患者平均年龄35~4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受到工作紧张、生活节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其早日康复。

117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给予突聋伴高血压患者合理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休息、劳逸结合;病室内保持安静;加强心理护理,避免一切可使患者情绪激动的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各类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告诫患者起卧和各种活动动作要缓慢,保障患者安全。突聋伴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治疗,按时就餐,按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基本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自觉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2饮食指导对于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做到饮食规律,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3行高压氧治疗前的护理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量的衣裤,减少静电的产生,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降低危险的发生。

1.2.4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好转,出院后不注意按时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导致复发。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促使其早日康复。

1.3结果本组117例突聋患者,经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42例恢复至正常,40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35例听力无改变,治愈率35.9%,好转率34.2%,无效率29.9%。较1998年之前的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作用。

2讨论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3]。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4]。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规范,尊称患者姓名,查房时向患者问好,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2)表情规范,面带笑容,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待患者及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语言、语气、语调恰当,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感到亲切友善;(3)仪表规范,形象端庄大方,衣帽整洁,戴工作牌,坚守岗位;(4)行为规范,经常巡视病房,护理工作做在前,及时更换输液,降低病房噪音,接听呼叫器及时,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5]。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全程、全方位服务,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6]。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杜鹏.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1):27-29.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577-579.

4StroebeM,SchutH,FinkenauerC.Thetraumatizationofgrief?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thetrauma-bereavementinterface.JPsychiatryRelatSci,2001,38(3):185-201.